《中小学校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指南》全文发布

发布时间:2025-10-20 信息来源:包头市地震局 点击量: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震局、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强对中小学校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工作的指导,提升师生地震安全意识和防震避险能力,特制定《中小学校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中小学校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指南

中国地震局办公室  教育部办公厅

2025年10月11日


中小学校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提供了中小学校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准备、震时避险、震后疏散、应急处置、演练总结等方面建议。

本文件适用于全国普通中小学校及中等职业学校的常态化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207.1 防震减灾术语 第1部分:基本术语

GB/T 35047   公共安全 大规模疏散 规划指南

GB/T 30353 人员密集场所地震避险

GB  50099   中小学校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T 18207.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 earthquake emergency evacuation drill

模拟地震发生时,组织人员迅速采取紧急避险措施,震后有序撤离至安全地带的活动。

3.2 准备 preparedness

为了能对即将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危险进行有效预测、快速响应和恢复,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来源:GB/T 35047-2018,3.2]

3.3 震时避险 avoiding danger in earthquake

地震发生时所采取的就近躲避和撤离行为。

[来源:GB/T 30353-2013,3.1]

3.4 震后疏散 evacuation after seismic ground motion

地震动结束后,组织人员有序撤离建(构)筑物的避险行为。

[来源:GB/T 30353-2013,3.2]

3.5 演练总结drill summary

对演练活动进行全面回顾系统分析和评价的过程。

3.6 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release terminal

专门用于接收、处理并向特定对象发布地震预警信息的设备或系统。

4 基本原则

4.1 生命至上,预防为主。切实履行学校职能,把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以防为主,常态演练与非常态应急相结合,每月开展一次,可利用课间操活动进行,覆盖全体师生

4.2 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结合学校环境位置及整体布局建(构)筑物结构及抗震设防标准学生学段、师生规模等,制定差异化演练方案,科学设置演练情境。

4.3 立足实际,安全高效。结合所在地区地质地貌特点历史地震背景抗震设防烈度突发地震灾害情境和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布设情况,突出安全演练、高效演练切实提高师生的应急避险意识和能力。

4.4 规范有序,循序渐进。演练程序包括演练准备、震时避险、震后疏散、应急处置、演练总结等环节。通过标准化流程和动态优化机制,确保演练活动有序进行。

5 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准备

5.1 组织机构及职责

5.1.1 组织机构框架

建立健全中小学校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组织机构属地地震工作部门或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宜结合实际成立演练指挥部,下设避险疏散组、医疗救护和心理疏导组、后勤保障组、宣传联络组。各组成员构成,宜与实际开展应急疏散工作的人员职责分工保持一致。

5.1.2 演练指挥部岗位职责

演练指挥部由校长、有关校领导工作人员属地地震工作部门或机构人员等组成,宜设立总指挥、副总指挥及相关成员,主要职责如下:

a)向学校管理部门报备,告知演练时间、内容、形式、联系人等信息,建立联系机制

b)组织编制演练方案;

c)负责演练重要事项的决策;

d)负责演练的组织、指挥、协调和总结评估工作,监督各项工作落实情况。

5.1.2.1 避险疏散组岗位职责

避险疏散组主要职责如下:

a)负责组织、引导师生进行震时避险和震后疏散;

b)帮助存在行动不便等困难的师生进行避险和疏散;

c)及时报告并协助处置避险、疏散过程中的突发情况;

d)疏散完成后,清点班级人数,核实师生滞留情况并上报演练指挥部。

5.1.2.2 医疗救护和心理疏导组岗位职责

医疗救护和心理疏导组主要职责如下:

a)演练前,问询检查师生身体情况,合理确定参加演练人员范围;

b)组织救护遇险师生,协调外部医疗资源,协助转运伤员;

c)检查学生身心状况,开展心理疏导工作。

5.1.2.3 后勤保障组岗位职责

后勤保障组主要职责如下:

a)排查疏散通道、场地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畅通;

b)准备通讯、标识、广播、救助等演练所需的物资装备,张贴疏散路线图和疏散标识;

c)排查水、电、火、气和实验室危化品泄漏等次生灾害隐患,并采取紧急处置措施;

d)负责安全保卫工作,协助维护演练秩序,保障演练安全。

5.1.2.4 宣传联络组岗位职责

宣传联络组主要职责如下:

a)负责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和演练培训工作,确保师生熟悉疏散路线、场地点位和避险动作;

b)负责演练过程的影像、记录工作

c)配合新闻媒体开展演练宣传报道;

d)必要时与有关学生家长沟通演练情况。

5.2 演练方案

5.2.1 方案编制原则

结合学校及其所在地实际情况、学校应急预案和演练设定情景制定演练方案,符合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学校建(构)筑物符合抗震设防标准且情境设计的烈度等级不高于所在地抗震设防烈度的情况下,推荐采用震时避险、震后疏散的流程;若情境设计的烈度等级高于学校建(构)筑物抗震设防标准学校宜根据学生所处楼层、建筑物楼梯及出口分布、地震预警信息接收等实际情况,划定人员范围,分别采用立即疏散或震时避险、震后疏散的流程。立即疏散宜参照震后疏散流程。

5.2.2 方案主要内容

演练方案相关示例参见附录,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学校基本情况;

b)具体职责分工;

c)演练情境设计;

d)避险疏散流程;

e)演练注意事项。

5.3 演练动员与培训

5.3.1 演练开始前对师生进行动员,明确演练目的、岗位职责、演练流程和注意事项,熟悉疏散顺序、路线、通道和场地。

5.3.2 日常教育教学中对师生开展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地震基本知识、地震预警知识、震时避险方法、震后疏散方法、防踩踏知识、自救互救技能。

5.3.3 培训主要形式包括但不限于:

a)集中培训。在演练开始前,对避险、疏散、应急处置方法进行集中性讲解

b)体验活动。在相关科普基地、场馆开展地震避险、自救互救体验活动。

5.4 场地和物资储备保障

5.4.1 场地保障主要包括疏散场所、疏散通道和疏散路线。

5.4.1.1 疏散场所宜选择学校操场或附近空旷地带,并符合下列要求:

a)远离教学楼、围墙等高大建(构)筑物,宜选择在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的垮塌范围之外;

b)远离有毒物质储放地、易燃易爆物资储放地、高压输变电线路等设施;

c)避开河流、陡坡等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

5.4.1.2 疏散通道应按GB 50099的规定设置,并符合下列要求:

a)设置明显的疏散标识和应急照明;

b)尽量减少装饰物和悬挂物,将必要的物品固牢,并定期排查安全隐患;

c)保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

d)设置门禁系统的疏散门,应有保证疏散畅通的可靠措施。

5.4.1.3 疏散路线宜根据学生人数、分布和建筑物结构合理确定,并符合下列要求:

a)宜按最短时间撤离建筑物设计路线,途经的楼梯、廊道、大门应坚固;

b)避免穿越公路、交通密集和易发生危险的路段

c)宜保持固定,并与实际应急疏散时的路线保持一致。

5.4.2 物资储备保障主要包括应急通讯、广播、照明、医疗救助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等器具和设备

6 震时避险

6.1 演练启动

6.1.1 演练的启动指令可采取下列方式发布:

a)人工发布。由指挥部发布指令,或通过警报器发布应急警报信号;介绍完演练情境设计后,发布指令可用以下用语: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现在开始,请紧急避险。

b)地震预警终端发布。模拟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推送地震预警级别、警示标识及对应避险要求,同步发布警报信号。

6.1.2 警报信号宜具有强覆盖性确保全校师生能够收到

6.1.3 人工启动指令发出后,立即进入震时避险状态;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发布指令后,宜根据演练方案采取震时避险或立即疏散措施。震时避险时,宜根据地震预警级别和警示标识采取下列措施:

a)接收到红色预警信息时,地震可能会对建筑物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宜第一时间采取紧急避险措施,就近躲避,震后评估环境,在安全情况下采取疏散、自救互救等措施;

b)接收到橙色预警信息时,地震可能会有强烈震感,震时立即就近躲避,震后快速疏散

c)接收到黄色预警信息时,地震可能会有轻微震感保持警惕,远离易坠落物品

d)接收到蓝色预警信息时,地震带来的破坏程度非常有限,不必惊慌,保持正常活动。

6.2 震时避险原则

震时避险宜遵守下列原则:

a)因地制宜。根据人员所处位置、周围环境等确定合适的避险方法;

b)因人而异。根据师生年龄特点及人数,确定合适的避险点位和方式;

c)沉着冷静。不慌乱,快速有序行动;

d)服从指挥。按照指示要求开展行动。

6.3 震时避险位置

下列场所宜选取的避险位置

a)处于教室或实验室时,可在课桌下(旁)避险,远离窗户,避开顶灯、吊扇、实验器具等;

b)处于礼堂、食堂、图书馆、体育馆等场所时,可在内承重墙的墙根、墙角,稳固的排椅下(旁)、运动器具下(旁)避险;

c)处于宿舍时,可在内承重墙的墙根、墙角,床铺下(旁)避险;

d)处于室外时,远离楼房、围墙、玻璃幕墙、广告牌等,远离悬挂电线高压电柜,远离河流、陡坡等地段。

6.4 震时避险姿势

震时避险宜采取下列姿势:

a)伏地。降低重心,保持稳定,蜷曲身体,减小暴露面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蹲伏、跪伏;

b)遮挡。保护头颈和腹部等重要部位,防止被高处坠物砸伤。宜在课桌、床铺等坚固物体下(旁)躲避,头顶不高于桌面、床铺等;若无庇护物时,可用手、书本或被枕等物品护住头颈部。

c)手抓牢。抓住身边可及的坚固物体或庇护物,保持身体稳定和遮挡状态。

7 震后疏散

7.1 震后疏散启动

指挥部发出疏散指令:震后疏散现在开始,请立即疏散学校启动震后疏散

7.2 震后疏散要求

7.2.1 疏散人员宜遵守下列要求:

a)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可错时疏散。分楼层、分班级逐次下楼;

b)顺次有序疏散。前排走前门,后排走后门,就近逐次疏散;

c)单手或单手持书本护头,快步行走,保持平衡抵达疏散场所后停止护头

d)保持秩序。不拥挤、不狂奔、不推搡、不喧哗、不争跑、不跳窗跳楼、不使用电梯、不嬉戏打闹、不弯腰拾物、不回头张望、不逆向而行。

7.2.2 组织疏散宜遵守下列要求:

a)安排人员在楼梯、拐弯处、楼门口等位置引导,维持秩序,防止拥挤踩踏;

b)安排人员在疏散场所按方案划分的集结区域安置学生;

c)以班级为单位清点人数,发现缺员及时上报。

7.3 防踩踏措施

发生踩踏应采取下列措施:

a)两手十指交叉相扣,保护后脑和颈部,两肘向前,护住头部;

b)双膝尽量前屈,使膝盖和肘关节相连,蜷缩身体、绷紧肌肉,护住胸腔和腹腔的重要器官;

c)把握机会靠近墙壁,并将身体从侧卧调整为跪卧,双手扣紧后脑。同时,将脚腕部、小腿与大腿、大腿与躯干、躯干与大臂、大臂与小臂均调整为三角形,支撑身体。

7.4 震后疏散疏导用语

组织疏散时宜使用下列疏导用语:

a)保持冷静,请立刻撤离到外边!

b)XX区域从XX通道疏散,请按顺序走!

c)注意保护头部,小心坠物!

d)不要推搡,注意安全!

e)不要拥挤,注意脚下,小心摔倒!

f)不要使用电梯,请走楼梯!

8 应急处置

8.1 突发情况应急处置

如遇突发情况宜立即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人员受伤。医疗救护组立即进行必要的医疗处置,并视情况协调外部医疗资源,协助转运伤员;

b)人员拥堵。避险疏散组立即启用备用路线,引导师生分流;后勤保障组迅速排查堵塞原因,及时疏通,记录并上报堵塞点位置和时间;

c)踩踏事件。发现人员跌倒,立即止演练。避险疏散组立即大声呼叫示警,制止踩踏区域人员前进,引导未受困人员从两侧绕行。医疗救护组检查人员受伤情况,并开展医疗处置

d)应激反应。人员出现应激反应时,医疗救护组开展心理疏导工作,重点做好对受伤人员的心理抚慰,必要时将其带离演练现场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

8.2 其他应急处置

8.2.1 疏散结束后,如发现缺员,医疗救护组和后勤保障组应立即开展搜寻和营救。对一时难以救出的受困者,须标明位置,安排人员值守,协调专业救援队伍支援并配合营救。

8.2.2 后勤保障组迅速排查水、电、火、气和实验室危化品泄等次生灾害隐患,并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必要时协调专业抢险救援部门支援并配合处置。

9 演练总结

9.1 疏散结束后宜开展现场点评和活动总结。

9.2 现场点评宜由演练指挥部组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演练组织情况包括参加演练人数、演练用时等;

b)演练目的及效果包括演练中师生是否安全到达指定场地、有无人员受伤等;

c)参演人员表现包括避险疏散组、医疗救护和心理疏导组、后勤保障组、宣传联络组反应情况,以及师生避险和疏散表现等;

d)演练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要求。

9.3 现场点评后,由总指挥宣布地震疏散演练结束,组织师生恢复正常教学活动。

9.4 演练指挥部宜在演练结束后组织召开活动总结,全面总结地震疏散演练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演练准备情况评估包括演练前的培训、疏散通道障碍物清除等

b)参演人员能力提升情况包括指挥部各工作组、教师、学生的表现等;

c)各环节衔接情况及发现的问题包括演练准备、震时避险、震后疏散、应急处置、演练总结等环节衔接是否紧密;

d)应急处置情况包括有无需要应急处置的情况和处置效果如何;

e)对演练方案有关程序、内容的建议和意见。


附录

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方案模板

及编制说明

一、学校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方案

(一)学校基本情况

XX学校创建于19XX年,是一所公(民)办全日制小学,隶属XX市教育局,位于XX区XX路XX号。学校占地面积约XX万平方米,建筑面积XX万平方米,建筑物数量X栋,主要功能分布:教学楼(X栋)、实验楼(X栋)、宿舍(X栋)、图书馆(X栋)、体育馆(X栋);结构类型:框架结构/砌体结构/砖混结构等;设防烈度:Ⅷ度;各建筑物面积及容纳人数:X号教学楼(XX平方米,XX人)。现有XX个教学班,在校学生XX人,教职工XX人,师生比约为XX:XX。

(二)演练组织机构及职责

1.演练指挥部

1)主要成员

总指挥:XXX

副总指挥:XXX、XXX

成员:XXX、XXX、XXX

2)职责分工

XXX负责XXXXXXX

2.避险疏散组

1)主要成员

一楼:XXX、XXX、XXX

X楼:XXX、XXX、XXX

2)职责分工

XXX负责XXXXXXX

3.医疗救护和心理疏导组

1)主要成员

XXX、XXX、XXX

2)职责分工

XXX负责XXXXXXX

4.后勤保障组

1)主要成员

XXX、XXX、XXX

2)职责分工

XXX负责XXXXXXX

5.宣传联络组

1)主要成员

XXX、XXX、XXX

2)职责分工

XXX负责XXXXXXX

(三)演练安排

1.参加人员情况

学生学段:小学(1-6年级)

师生规模:学生X人,教师X人,后勤人员X人,医疗人员X人

2.演练准备

1)组织演练动员与培训,让学生熟悉疏散路线和集结点位。

2)宣传普及演练意义、演练流程、避险动作要领。

……

3.情景设计(学校按Ⅷ度设防)

情景1:地震预警(6.5级地震,预估烈度Ⅷ级)

时间:XX:XX

震情: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发布发出红色预警信息

任务:师生紧急避险

情景2:地震发生(震动持续15秒)

时间:XX:XX-XX:XX

特征:建筑剧烈晃动,部分灯具坠落

任务:保持“伏地、遮挡、手抓牢”姿势

情景3:震后疏散

任务:震动停止后,全体师生迅速撤离至疏散场所

4.演练时间

X年X月X日,预计X时:X分开始(第X节课间)

5.疏散路线及顺序安排

疏散路线及集结区域点位:

1)校园平面图(标注教学楼、操场、应急集结点等位置)

2)教学楼疏散路线图(标注主/副通道、安全岗点位、风险区域)

3)疏散场所集结区域点位图(见下图)

疏散顺序:第一批班级:X年X班 X年X班

第二批班级:X年X班 X年X班

6.启动信号及计时

警报铃声负责人:XXX

疏散计时:XXX(计时从第二次警报信号发出后到全部疏散完毕)

7.避险疏散流程

时间
环节
操作内容

XX:XX

演练准备

各组成员到岗,检查场地、设备等

XX:XX
震时避险

师生因地制宜按标准动作避险

XX:XX
震后疏散

紧急疏散撤离至操场集结点

XX:XX
应急处置

救援“伤员”,疏通堵塞通道

XX:XX
总结讲评

指挥部汇总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8.教师跟班安排

班级

姓名

一年一班

XXX

一年二班

XXX

X年X班

XXX


9.安全岗点位教师安排

安全岗点位

姓名

X号教学楼二楼一号楼梯口

XXX

X号教学楼二楼二号楼梯口

XXX

X号教学楼一号门出口

XXX

X号教学楼二号门出口

XXX

XXXXX

XXX

(四)演练注意事项

1.演练前注意排查风险隐患并及时采取措施。

2.演练中注意对存在行动不便等困难的师生进行帮扶。

3.疏散过程注意安全,不追跑、拥挤、推搡、喧哗等。

……

二、方案编制说明

学校基础信息

演练方案宜写明学校基本情况,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学生学段、师生规模、师生身体情况,学校建(构)筑物类型及抗震设防情况、容纳人数,校园平面图、疏散路线图、疏散场所及集结区域点位、应急物品存放地点等

)具体职责分工

演练方案宜明确演练指挥部、避险疏散组、医疗救护和心理疏导组、后勤保障组、宣传联络组等组织机构的工作责任及责任人,明确地震疏散演练时各自的岗位、位置、工作内容、操作程序等安全职责明确对存在困难师生采取的帮扶措施

演练情境设计

演练方案宜明确震级、烈度等信息和各阶段主要任务,设置相对应情境事件发生时间、地点、状态特征、波及范围及变化趋势等要素,预先设定与描述演练过程中采取的应急处置方式。情境设计宜多样化,包括但不限于课上、课间,白天、夜晚,教室、食堂、宿舍,夏季、冬季。

避险疏散流程

演练方案宜按情境设计规划避险疏散流程明确各环节开始时间及操作内容。学校建(构)筑物符合抗震设防标准且情境设计的烈度等级不高于所在地抗震设防烈度的情况下,推荐采用震时避险、震后疏散的流程;若情境设计的烈度等级高于学校建(构)筑物抗震设防标准推荐学校根据学生所处楼层、建筑物楼梯及出口分布等实际情况和地震预警信息接收情况,分别划定人员范围采用立即疏散或震时紧急避险、震后有序疏散的流程。

(五演练注意事项

演练方案宜明确演练注意事项,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安全要求、问题整改措施、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及风险点等。

参考文献

[1]GB/T 337352017中小学校地震避险指南[S]

[2]GB/T 337442017应急避难场所管护使用规范[S]

[3]GB/T 383152019社会单位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编制及实施导则[S]

[4]GB 21734200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S]

[5]DB11/T 22442024地震应急演练指南中小学校[S]

[6]AQ/T 90072019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基本规范[S]

[7]教育部办公厅.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教基一厅〔2014〕2号)[Z]

[8]地震出版社.学校地震应急演练指南[M]